
0898-08980898
2025年6月,央视公布的东风-5洲际导弹参数,在全球军事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:射程12000公里,弹头当量400万吨,精度500米。这则消息,并非偶然。就在三天前,美国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积极拉拢日澳菲等国,试图构建“抗中联盟”,南海局势骤然紧张,菲律宾渔船在岛礁附近挑衅,美军双航母战斗群则在周边海域游弋,剑拔弩张。此时,东风-5核心数据的公开,无疑是一柄寒光凛冽的重剑,直指潜在对手。
这柄“重剑”,正是导弹界的“巨无霸”——东风-5B。它全长32.6米,高度超过十层楼;弹径3.35米,运输需要两辆特种车辆协同;起飞重量高达183吨,相当于四十多头成年亚洲象的总重量。如此庞然大物,依靠的是强大的液体燃料发动机提供的巨大推力。尽管液体燃料需要提前加注,但其推力远超固体燃料,能够将更重的弹头送至更远的目标。
东风-5B的改进型射程已突破15000公里,足以覆盖美国本土的纽约、华盛顿和洛杉矶等主要城市。其威力同样令人胆寒:基础型东风-5携带单枚400万吨当量核弹头,相当于200多颗广岛同时爆炸的威力;而东风-5B则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,可携带4至6枚5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,具备对多个战略目标同时实施打击的能力,一枚便足以摧毁一座特大型城市。
然而,东风-5B最令人闻风丧胆的,是其令人难以捉摸的突防能力。在末段飞行阶段,导弹速度飙升至20马赫,约合每小时2.5万公里,这速度远远超越了现有任何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。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“一箭多星”技术:弹头母舱分离后,末助推发动机启动,在制导系统的精确控制下,母舱会像天女散花般,在不同时间、不同位置释放多个弹头,形成密集弹幕,令敌方防御系统瞬间饱和,根本无法有效拦截。
东风-5B的整流罩设计也别具匠心。它采用头部钝圆的圆锤型设计,为弹头提供恒温恒湿的最佳环境。其顶部的平行分离机构,保证导弹在初始阶段即可分离整流罩,既满足早期机动变轨的需求,又节省了宝贵的载荷空间。此外,东风-5B还具备红外隐身能力,能够有效躲避敌方探测设备的侦察,当对手发现它时,毁灭已近在咫尺。
与东风-41等公路机动导弹不同,东风-5B采用固定发射井部署方式。发射井深埋地下数百米,通常选址在坚固的山体岩层中,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“地下长城”,能够有效抵御核爆冲击波,隐蔽性极高。尽管曾有印度网友调侃“中国导弹怕偷袭”,但这些发射井的具置至今仍是一个谜,它们或许隐藏在秦岭山脉的某个岩层之下,或许深埋在华北平原的某片密林之中。
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需要加注燃料,曾经是其反应速度的瓶颈。但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这一难题,实现了燃料预储存技术,将东风-5B的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60秒左右,使其能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,随时待命。
东风-5系列导弹的研制始于1965年,是中国洲际导弹的开山之作。1980年5月18日,东风-5全程飞行试验成功,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洲际导弹打击能力。从最初的基本型到东风-5A,再到如今的东风-5B,这款“老兵”不断焕发新生。2006年,东风-5B首次试射成功,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。
即便更先进的东风-41已经服役,东风-5B凭借其液体燃料带来的巨大推力、超重载荷和超远射程,依然是中国陆基洲际导弹的“头把交椅”。在同等技术条件下,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更大,使东风-5B在有效载荷和射程方面超越了东风-41,这正是中国火箭军仍然保留这款“老兵”的重要原因。
与美俄的主力洲际导弹相比,东风-5B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。美国“民兵-III”射程13000公里,精度120米,但弹头当量仅为45万吨;俄罗斯“白杨-M”射程11000公里,精度350米。而东风-5B的射程覆盖全美,4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则足以震慑任何潜在对手。更重要的是,东风-5B从燃料到芯片都实现了全国产化,不受制于人,这种战略自主性,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显得尤为重要。
东风-5B的存在,重塑了全球战略平衡,增强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,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更加自信,也让潜在对手不敢轻举妄动。虽然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,但拥有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,才能有效遏制核讹诈。
深山中的发射井静默伫立,32.6米的庞然大物蛰伏其中,守护着国家的安全。当外界还在猜测东风-5B的技术细节时,更先进的东风-5C已经悄然问世,它能够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。从1965年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艰苦研发的岁月,到如今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,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。而当央视平静地念出“射程12000公里”时,某些国家的国防部或许正在连夜修改他们的防御方案。因为,在绝对的毁灭力量面前,任何算计都是徒劳的——这就是中国守护和平的底气。